《炎黄春秋》主编为特赦贪腐促政改辩解:这是识大体顾大局
【多维新闻】此前,中共党内倾向民主派的《炎黄春秋》执行主编吴思建言政改,将特赦贪腐视为减少政改阻力推动政改落实的途径,结果导致不少讽刺。近日,吴思回应此事,仍辩解称赦免是有得有失的政治交易,这才是真正识大体顾大局,否则除此之外唯有革命一条道路方能推动政改。
2012年5月吴思对外提出一种设想:推进政治体制改革,如果以特赦作为激励机制,有可能调动贪官污吏的积极性,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。具体做法是:在某个特区设定一套政改的指标,例如乡镇县市等级别的直选,差额选举,政治人物公开竞争,人大代表专职化,司法独立,媒体开放等等。一旦验收达标,该地区就实行特赦。官民的政治经济罪过,无论已发觉未发觉,皆在赦免之列。他认为,某些政改的反对者有钱有权,但缺乏安全感,以特赦为悬赏,将使他们转变立场。
但此论一出,顿时遭到猛烈攻击。质疑者提出5大“荒谬”,力批其论不可行。包括1、置公平正义与何地?2、置法律于何地?3、民众将如何反应?4、官员将如何反应?5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途径是什么?
10月16日吴思撰文,回应外界抨击,继续为自己的“特赦贪腐促政改”论调辩解,坚称这是自己能看到的唯一出路,除非革命。
对于正义性问题,吴思称,要讨论的不是单方面赦免,而是有得有失的政治交易,而“交易正义与否可以计算出来”。赦免罪恶固然不公正,却可以避免更大的不公正——恶人更加得势,良民更加受害。
他说正义本来就具有多层次和多侧面。从时间角度看,惩罚贪官是面向过去的正义,制度改良则是面向未来的正义。从空间角度来看,惩罚贪官是局部性表层正义,制度改良则是整体性深层正义。正义往往不可兼得,社会价值也有高有低。“放弃某个单项,并不意味着全部放弃正义。”
吴思引用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《第三波——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》中描述威权政府向民主宪政转型的话,威胁说“追求正义和真相,有时可能威胁民主”。
而至于法律的尊严,吴思认为这就更不是问题了,因为经历过种种,人们早已看到目前中国法律尊严早已大成问题了。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,正是要把人治社会建成法治社会,确立法律的尊严。在转向民主宪政的广阔进程中,“既有守法,也有变法,人治社会常见的‘法律服从政治’只能逐步减少”。
同时,他还认为推动政改的话题本就是远离民众柴米油盐酱醋的抽象话题,以‘赦免贪官’为前提的改革方案与民众这种普遍心态更不咬弦。这种政治交易,不必说服民众。从民众对贪腐官员的激烈反应,从反腐已成当下民意的最大公约数看,所谓说服民众,只是某些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太久的知识分子的一相情愿。“如果凭印象谈感觉,我倒认为中国民众对腐败的容忍度颇高。”
也有人担心,特赦一方面会导致清官心理不平衡,而另一方面贪官也未必会相信赦免承诺。吴思认为,其实大可不必担心。清官更有良心,更珍惜自己的名誉。官员们都懂得,转型后,如果媒体或公民组织坚持追究真相,声名狼
最新专题
- 莫言,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
- 莫言成为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首位获得中国官方认可的诺贝尔奖中国籍得主。
而且,他并不看好目前官方推出的各种自我限权,宣称转变政府职能的种种承诺和措施,因为主导权仍在其手中,收缩政府公共权力等于“与虎谋皮”,他们让权也可以收权甚至还可以扩权。
吴思断言,只有特赦交易,才可以化对抗为合作。拒绝交易,除了闹革命之外,“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行之路”。
(穆尧 编辑)
免责声明: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,多维新闻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。